靛花有聲書

靛花,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製作的靛花有聲書

靛花,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

「靛花 tien faˊ」收錄全台客庄真實人事物,採集庄中自然、經濟、文化與生活的各種面向之故事,以聽覺遊走客庄迷人之處,一起用耳朵去旅行遶尞! 每一集由一位客家歌手或電台DJ擔任聲音導遊,用最貼近庄中故事的腔調聲線,為你朗讀「靛花 tien faˊ」裡的風景。 還有更多當集的動人照片與精選文章,都在「靛花 tien faˊ」部落格:https://tienfa.tw/

分类: 社會與文化

听听最后一集:

旁白:李佳(海陸腔)

 

【華語文稿】尋物高手這一家——島東譯電所的阿光,還有光爸、光媽

播放著搖滾樂、環繞著各色衝突又協調的風格物件,同時供應著客家小食與特製飲料——「島東譯電所」是個無法被定義的空間,更有趣的是,經營這個空間的一家人也將他們的生命遷移路徑:新屋-台北-巴拿馬-花蓮-越南-台北-花蓮,一一蒐集、存放在這裡。

花蓮市福建街上,租賃整修自過往鐵路警察局長舊宿舍的島東譯電所,主人廖脩博(阿光)長期從舊貨市場與台灣各地鄉鎮搜尋而來的台灣民藝、原民物件,加上父母從中南美帶回的原住民織布⋯⋯都在這個空間找到適合的位置。

阿光蒐集這些珍貴物件的同時,像是紀錄自己的生命歷程,他表示:「我把這個空間當作我的作品看待,」每一天作品都可能變動位置,客人每次拜訪都會見到不同角落裡細微的變化。而挑選作品之於阿光,就像是食材之於他的父母、光爸與光媽。「客家人的菜色不僅僅是刻板印象中的薑絲炒大腸或客家小炒,我認為是融合在地食材變化的食物。」同一道料理會長出新版本,長期跟著父母遷移各地的阿光認為,在生活裡吸收到不同文化與經驗,會透過各種蒐藏品呈現。

來到島東就像回到家,令人放鬆,供應的菜包來自光媽的手藝,小菜由光爸田間種植的蔬菜製成,有時候客人還會吃到當日採收的芭蕉。甚至,有些各地年輕人因為來到這裡、吃到客家菜包,不知不覺地用客家話談起自己阿婆口味的菜包,聊著聊著,還意外促成進一步瞭解自己客家身分的開端!

如果說島東是阿光打造出來的培養皿,那裡頭各種化學滴劑就是光爸與光媽所添加的。

光爸、光媽老家在桃園新屋,從小就是隔壁鄰居,青梅竹馬「他家住一號,她家住三號」阿光指著父母、從旁補充道。客家聚落裡,人們會互相換工、光爸與光媽的父親互稱老同事,也會分享家中作物,兩人就此結下很深的緣分。

曾在中國商銀外匯部門任職的光爸,隨著開辦外匯業務拓展調任各地,到處都遇得到客家人,「如果一起講客家話就會很好溝通,感覺都是自己人!」

九O年代裡的遠行,幾乎就是生離死別。1982年,不到30歲的光爸曾隨著銀行業務拓展外派中美洲巴拿馬5年,每天早上背西班牙文報紙學基本會話。他意外地發現,在巴拿馬華僑大部分是中國廣東省移民,從梅縣、陸豐、惠東、保安等地移居來的人多,客家話很通!「我去巴拿馬好幾年才有傳真機!父母不識字,我會先寫信給哥哥說哪一天會打電話回家。通電話那天,岳父、岳母跟家人全都守在電話前聽,一個小時的電話時間有40分鐘因為思念都在哭。」

在跟著丈夫移居至巴拿馬之前,光媽是職業婦女,自小沒有下田、進廚房,離鄉去巴拿馬需要假日聚餐才學會做菜包。現在客人在島東吃到相對小巧、不膩口的菜包,最初食譜就來自在異鄉認識的農技團苗栗媽媽手藝。他們認為,客家菜包要好吃,蘿蔔乾是第一個重點,所以自己種蘿蔔、曬蘿蔔。「我們偏好香氣很足的蘿蔔乾,太早烘乾跟慢慢烘乾的蘿蔔乾味道就是不一樣!花蓮的天氣需要曬三、四天才會入味!」光爸補充道。

「我自己愛吃什麼,就怎麼給客人吃!」光媽解釋,除了菜包,店裡的招牌小菜有一道「臭豆腐炒酸豆」,是她轉化了記憶中上海姑丈一道酸豆炒肉末的氣息,以台灣特色的臭豆腐為主的自製料理。在島東會吃到的食材還有來自光爸與光媽一起動手製作洛神花醬,種植的香草植物,光爸說,在退休後有一塊地耕作,就像找回人與土地的感覺,也懷念著與父母一起在田裡工作的情景,「這樣建立起來的親情關係更加緊密。」

每一個家都有自己版本的歷史,塑造出各種味道。阿光認為,無意間找到自己想要的物件,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;而把物件放進這個空間,就像成為一位廚師,尋找與練習的過程是很棒的,如何將不同風味的食材巧妙的結合與平衡口感、更近一步地與客人分享了自己的生命經驗。

光爸回憶起在巴拿馬居住時期,有外交部、國防部等單位的眷屬以及客戶們,都會像朋友一樣週末來到家裡聚餐。光媽表示從小她家中的環境就是喜歡分享,會把最好作物送給左鄰右舍。而經營到現在,最令一家人感到開心的是,老客人會在生日跟結婚紀念日特地來到這裡慶祝。實現那句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:「到這邊,就是來我家作客。」

 

【客語文稿】尋物高手這一家——島東譯電所个阿光,還有佢个爺哀

放送等搖滾樂、分各隻衝突又協調个風格物件圍等,同時有做客家點心摎特別做个涼水——「島東譯電所」係一個無法度分人定義个位所,過較生趣个係,經營這位所个歸屋下大細也摎佢兜生命遷徙个路:新屋-台北-巴拿馬-花蓮-越南-台北-花蓮,一一收集起來、囥在這搭仔。

花蓮市福建街項,租等頭擺係鐵路警察局長舊宿舍整過个島東譯電所,主人廖脩博(阿光)長透在舊貨市場摎台灣各地鄉鎮搜尋著个台灣民藝、原民物件,加上爺哀對中南美帶轉个原住民織布⋯⋯都在這個隻位所尋著適合个位仔。

阿光收集這兜珍貴物件个時節,就像係紀錄自家个生命過程,佢講:「崖摎這隻空間準做崖个作品來看待,」逐日作品都可能徙位,人客見擺拜訪都會看著無共樣角項裡肚細項个變化。該擇作品對阿光來講,就像是食材對阿光个阿爸摎阿姆个意義。「客家人个菜色毋單淨係刻板印象當中个大腸炒薑絲抑係客家炒肉,崖認為係融合在地食材變化个食物。」共一齣料理會生出新个東西,長透跈等爺哀滿奈徙个阿光試著,在生活裡肚吸收著無共樣文化摎經驗,會透過各種收集著个東西呈現出來。

來到島東就像轉到屋下,分人試著輕鬆,該菜包來自阿光厥媽媽个手藝,小菜係用阿光厥爸田項種个菜做个,有成時人客還會吃著該日割个芭蕉。甚至,有兜各地个後生人因為來到這搭仔、吃著客家菜包,毋多知用客家話談著自家阿婆味緒个菜包,講啊講欸,還毋細義進一步瞭解著自家客家身分个源流!

係講島東係阿光打造出來的培養盤,該裡肚各種化學試劑就係阿光厥爺哀添加落去个。阿光厥爺哀个老屋在桃園新屋,從細就係共下搞到大个兩隔壁,「阿爸厥屋係一號,阿姆厥屋係三號」阿光指等厥爺哀、脣項緊講著。客家庄項裡肚,鄉親會互相換工、阿光厥爺哀个阿爸輩會互相稱呼老同事,也會分享屋下種个果子還有青菜,兩儕人就恁樣結了當深个緣分。

阿光厥爸識在中國商銀外匯部門做事,跈等開辦外匯業務擴大調到各地,滿奈仔都堵得著客家人,「假使共下講客家話就會當好溝通,感覺都係自家人!」

九O年代个遠行,差毋多就係當難再相見个離別。1982年,阿光厥爸吂有30歲識跈等銀行業務擴大外派中美洲巴拿馬5年,逐朝晨背西班牙文報紙學基本會話。他意外發現著,在巴拿馬華僑大部分係對中國廣東省徙過去个,從梅縣、陸豐、惠東、保安這兜所在徙過去个人當多,客家話盡通!「崖去巴拿馬好多年正有傳真機!爺哀毋識字,崖會先寫信仔分阿哥講哪日會打電話轉屋。通電話該日,丈人老、丈人哀摎屋下人做盡都掌在電話頭前聽,一點鐘个電話有40分鐘因為思念都在該噭。」

在跈等老公徙到巴拿馬之前,阿光厥媽媽係職業婦女,自細無耕田、入灶下,離鄉去巴拿馬需要尞日打鬥敘个時節正學會做菜包。現在人客在島東食著相對幼、毋會膩胲个菜包,一開始食譜就來自在異鄉熟事著農技團苗栗叔婆伯姆个手藝。佢兜試著,客家菜包愛好食,蘿蔔干係第一隻重點,所以自家種蘿蔔、曬蘿蔔。阿光厥爸補充講著:「崖兜較好香氣當足个蘿蔔乾,忒早焙燥摎定定仔焙燥个蘿蔔干味緒就係無共樣!花蓮个天時需要曬三、四日才會入味!」。 「崖自己愛食麼該,就仰般分人客食!」光媽講著,除了菜包,店肚个的手路菜有一項「臭豆腐炒酸豆」,係佢將記憶當中上海姑丈一項酸豆炒肉个味緒,用台灣特色个臭豆腐為主个自製料理。在島東會食著个食材還有來自阿光爺哀共下做个洛神花醬,種个香草。阿光厥爸講,在退休後有一垤(de)地耕種,就像尋轉人摎土地个感覺,也愐著摎爺哀共下在田項做事个時節,「恁樣建立起來个親情關係更加醹(neuˇ)。」

逐間屋下都有屬於自家个歷史,做出各種味緒。阿光試著,毋細義尋著自家想愛个東西,係一件十分歡喜个事情;該摎東西放到這隻空間,就像變做一個廚師,尋摎練習个過程是當好个,仰般將無共樣味緒个食材結合到當好還過口感張到堵堵好、摎人客更加偎兼,分享自家个生命經驗。

阿光厥爸愐著在巴拿馬戴个時節,有外交部、國防部這兜單位个屋下人還有人客,都會像朋友共樣,拜六禮拜來到屋下打鬥敘。阿光厥姆表示,從細厥屋下个環境就係當好(hau)分享,會摎最好个果子青菜送分隔壁鄰舍。經營到這下,最分歸屋下大細人試著歡喜个係,老主顧會在生日還有結婚紀念日特別來到這搭仔慶祝。實現該句佢兜時常在嘴項唸个:「到這位,就係來吾屋下做人客。」

 

以前的剧集

  • 186 - 冬至號|尋物高手這ㄧ家——島東譯電所的阿光,還有光爸、光媽 
    Fri, 24 Feb 2023
  • 185 - 冬至號|從習茶開始打造自己的茶席美學——金工藝術家蘇健霖 
    Fri, 24 Feb 2023
  • 184 - 冬至號|沿山舊路,探訪昔日移民史:南港姻親古道 
    Thu, 23 Feb 2023
  • 183 - 冬至號|鐵帽咖啡:在柑仔林路上的藝術作品 
    Thu, 23 Feb 2023
  • 182 - 冬至號|廢校轉身,化為智慧農業基地:南華微光地景公園 
    Wed, 22 Feb 2023
显示更多剧集

更多中文 社會與文化 podcasts

更多国际 社會與文化 podcasts

選擇 Podcast 類型